
2025年是个奇异的年份,所有的上升终将汇合,有人在支棱,有人在狂热,有人在变美,有人更年轻。每个ksana(梵语:瞬间)的涌现,都在重塑文明的基因序列。我们正在进入哲学生活方式周期。
三翼鸟把家电变成时间捕手,追觅用算法赋能家务,分众传媒把电梯变成灵感闪现的虫洞,瑞幸用数据解构咖啡馆,小红书把UGC锻造成生活圣经,九牧把浴室变成情绪治愈场…想起十年前那个蝉鸣的下午——"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但我们总在创造文明的褶皱。”
当联想天禧智能体实现毫秒级 AI 交互翻译,星星充电用电力大模型玩转V2G交易,亚马逊仓库百万机器人开始分拣包裹,谷歌Gemini Robtics模型赋予具身智能独立思考的“大脑”,东京BE STAGE迷你口袋公园的AI虚拟偶像与游客实时互动、对话数据即时分析调整表演风格,上海安踏作品集门店顾客触摸联名卫衣纹理时,AR屏幕立刻浮现设计师敦煌采风影像。"此刻的连接"正在重构商业的DNA。突然理解"刹那就是永恒"不是玄学顿悟,而是商业进化的底层逻辑,我们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因为我们带来了宇宙本身。
十年前我说"所有场景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今天我们要说"所有场景都值得量子跃迁"。场景十年,最动人的进化都藏在场景的细节里,观察的玩兴、理论的雄心、创造的源头,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南极人用一年时间研发"国民生活新基本款"大衣,毛戈平坚持"每个人都是美的"的美学革命,养固健提出"新平衡主义"对抗时代焦虑,潮玩品牌wakuku用"萌酷丑"重新定义自我表达。这些生长在时间褶皱里的中国新物种,正在用代码书写新的文明密码——没有"颠覆式创新"的傲慢,只有"此刻心流"的虔诚;没有"行业颠覆者"的野心,只有为用户“解决问题"的真诚。如米沃什所说,我们发誓要抵达那个症结,那是意义的所及,那是时光的深底。
一位朋友问我,你最喜欢今年自己的哪个预测,我回答是存在主义商业,我们太需要
为生命思考赋予生活行动方案:「存在主义商业」并非仅仅是颂钵疗愈或户外旅行,但它确实与我们追求的某种「生活在别处」息息相关。其流行源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终极追问渴望,这在AI时代将更加凸显。它可以表现为鲜花、音乐、艺术、徒步、亲子时光或宠物陪伴——人的所有内在联系与外在关系,都值得被「解决方案」认真对待。
今夜风力合适,夜色美丽,顺着自己的前进步伐,定义自己的力所能及。像本雅明和柏瑞尔·马卡姆那样,做一个模糊不被规训的自我。明天一早,阳光会好,未来很酷,都是礼物。

2025年8月3日,第九届立秋演讲「新物种爆炸·吴声商业方法发布2025」在北京798·751园区79罐举行,主题为「刹那涌现」。
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场景方法论提出者吴声表示:AI场景革命正在让商业开启哲学生活方式周期,关键是在每个具体场景重建意义坐标。演讲以四个篇章展开「意义重建」的创新方法:NOW是此刻的连接,FLOW是流畅的人机通感,HERE是超越在场的叙事,EGO是「我」的共识。大会还发布了新物种爆炸2025「意义重建」的八个预测。以下为吴声造物特别呈现的「吴声2025年度演讲」全文:

▍01 场景造物,十年刻度
「没有谁在这个世界上拥有自己固定的住所,以及固定不变的外观,没有谁不在盛衰沉浮之中,没有谁不与敌人和邻居交易品性,没有谁不是韶华易逝却仍未能成熟,没有谁不是在漫长的生存之旅的起点便已筋疲力尽。」本雅明在《弗兰茨·卡夫卡纪念》中深刻写道。这也是新物种爆炸2025汇报的起点。

此刻即此刻,无可置疑。「今天是今天,带着过去所有时间的重量,带着将成为明天一切事物的翅膀。」我们惯常谈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唯有在刹那的聚焦中,方能领悟聂鲁达诗篇的真意:诉说情感,也道尽万物缘起。它分明昭示,新物种明日能否成为巨头,取决于今日如何构建场景,种下何因。

《场景革命》以来的十年,皆是「场景造物」的刻度。正是那些精心设计、铿锵有力的具体场景,驱动新物种从诞生到跃迁的全过程。所有对惊险一跃、九死一生的理解,都沉淀为无数「识于微时」的印记,我们欣慰于曾经那些见证、陪伴与共建:与2018年创办的瑞幸咖啡探讨「第四次咖啡革命」、著成《咖啡新零售》;2019年与腾讯智慧零售共话产业互联网,定义「超级连接」的IP与方法论体系;2021提出「数字市井」的商业认知,与快手共建「新市井商业」;在2022更是作为极狐考拉联合主理人,躬身入局,与北汽新能源创新实践「场景造车」。
新物种爆炸第九年,此刻回想还有很多很多伙伴,识于微时,亦从未远离。

在「场景造物」的时间刻度中,三翼鸟的进化历程尤为显著。2020年创立智慧家庭场景品牌时,思考原点是场景化家电产品,我们当时也在观察其SKU和场景化表现。然而很快三翼鸟便意识到智慧家庭场景需要的远不止产品,而是解决方案。发展至今其更清晰看到,用户需要的是高度个性化适配的「家庭场景定制平台」。三重认知迭代的背后,是在持续理解用户过程中,三翼鸟作为场景品牌始终坚持进化,创建AI时代智慧家庭的新标准与新规范。
一个关键理念印证了其方向:2021年我在梳理「场景战略」时,曾提出「场景是有时间的空间」。在青岛与三翼鸟沟通此理念时,他们当即回应:这正是我们在做的。表面看,三翼鸟在设计居住空间;本质上,是在设计体验,设计家庭用户更有意义的时间。这标志着「有效时间」正取代「有效空间」,成为当今家庭居住的核心标准与规范。这不仅是一场深刻的认知变革,也体现了我们在陪伴场景品牌进化中的见证者角色。
理解场景,更理解用户。这正是三翼鸟坚持的场景品牌产品观:在场景中,向用户多走一步。锻造对用户智慧家庭需求全流程响应的能力,全方位解决捕捉到的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问题。

红星美凯龙的升级同样深刻体现了场景品牌的进化力量。2019年,新物种爆炸解读其是「多品牌集合的智慧场景」,商业方法可总结为「Mall中Mall」。此后虽历经外部环境与企业自身诸多变革,但红星美凯龙坚定推进「家电、家居、家装」三家一体的目标,最终实现了商业模式的本质性变革,并在深刻理解AI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中,转型为「AI家生活的场景目的地」。
今年五月,我参加了红星美凯龙与星星充电、建发居住科技联合打造的「零碳生活家」落成仪式。这个空间中,家电、家居、家装的意义已浑然一体,不分彼此。不久前,他们推出了集大成之作2.0版电器馆——「Mega-E智电绿洲」,凝结对未来生活的前置思考。这种「预装未来」的理念,使得AI生活方式得以通过高度场景化空间被真切体验。它将红星美凯龙电器馆的「面积大」和「品类全」重新转化为吸引用户的核心优势,通过对安全、健康、环境、效率、娱乐、环保等维度的极致打磨,让每一位家庭消费者都视其作「目的地」乘兴而来,深入一场「AI家生活方式的体验聚合」。

从三翼鸟和红星美凯龙身上,清晰看见新物种如何生长为自身都未曾全然预见的模样。这正是十年来场景实验室见证的「场景品牌进化史」:其演化逻辑是「一边解构,一边涌现」。而驱动这一切的根基,正是深植于各自领域的独特场景禀赋。
这份禀赋的力量同样闪耀在:「得到」深谙知识结构与灵感延伸推出「Get笔记」,构建个体知识资产;「凯叔讲故事」以「鸡飞飞」超越AI陪伴,通过交互塑造有灵魂的IP新范式;「盛景网联」以极致结果导向推出AI RaaS,与智能体以终为始的场景应用和商业价值共鸣。正是这些禀赋,使它们持续解构、不断涌现,锻造出AI时代的新物种。
▍02 刹那涌现,意义重建
即便目睹日新月异,AI应用的未来,还是要经由一个个场景逐步进化,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场景。忽视场景的涌现,便容易迷失于浮光掠影:新物种的爆发、商业思潮的翻涌、巨头市值的剧烈起伏。看似喧嚣的碎片,恰是时代脉搏的痕迹。

何以「刹那涌现」?是在每个技术刹那,都相信场景涌现。
具身智能正迎来它的思考时刻:当亚马逊日本运营中心迎来第100万个机器人,与人类员工在数量上近乎分庭抗礼;谷歌接连发布的Gemini Robotics,特别是6月问世的本地离线模型,为机器人赋予真正的大脑,标志着智能从感知执行层面向认知能力的跃迁;然而在软硬件一体化已成共识的表象下,人形机器人的「iPhone时刻」依然朦胧。即使2025被寄予「Agent元年」的厚望,许多人仍觉其尚未真正落地。核心是Agent对真实生产力的重塑与效率的规模化迭代,仍处于深潜阶段,尚未成为最佳实践,更未颠覆旧有范式。
但点滴的进步正悄然汇聚成河,指向质变:微软发布Windows原生支持MCP的举动意义深远;Stripe推出全球首个支付AI基础模型;特斯拉实现了Model Y从工厂到客户端的全自动驾驶交付;而中国力量如DeepSeek R1、Manus、Kimi K2等,在推进Agentic AI的征程上,加上通义千问,接力式开源创新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现象级存在。此刻,我们在最尖端的技术舞台上,正赢得前所未有的尊重、引用与信任。

看似分散的突破,深层律动指向同一个方向:推动AI从「智能」向「超级智能」的涌现。其目标不仅是高效地「思考」和「做事」,更是构建一个可学习的宇宙,并在此过程中理解生命本身的深邃与复杂。每一次模型迭代、每一次场景落地,都是向这个宏大图景靠近的跬步。因为智能的无所不能与无处不在,比我们想象更为激进,如最新《经济学人》封面报道「超级智能经济学」,不是带来全球GDP2-3%的增长,更有可能是20-30%的增长,资源不再是瓶颈,而是极大丰富的后稀缺,它所带来意义消解与重构的阵痛,恰恰构成了我们身处的关键过渡期。这个无法瞬间完成的窗口期,正是我们今日思考与行动的背景——在混沌中寻找秩序,在失序中重建意义。
因此,理解AI的本质早已超越了技术,它首先是一场认知的革命,超越功能性价值,不断回归生命感体验。只有在持续的叩问与回归中,方能触及技术世界的「建模边界」:我是谁?为何是我?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边界在哪里?这不仅关乎一代人的自信重塑,更是每一位探索者重新锚定自身价值的原点。AI首先是认知的跃迁,其终极追问,依然落回对人类存在本质的哲学思考——它始于认知,最终归于认知,完成哲学意义上的闭环。

这一场「AI场景革命」,主战场恰恰潜藏于那些最熟悉、最易被忽视的日常之中——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技术以上的「哲学生活方式周期」,需要在具体而微的土壤里,找到并重建属于这个时代的「意义坐标」。请大家记住这个词,哲学生活方式。
在宇宙的尺度下,定位此刻此地,我以四个关键词勾勒这幅意义坐标的草图:NOW锚定连接的力量,HERE聚焦此在的真实,FLOW追寻沉浸忘我的心流,EGO更是关于主体的核心之问。

「我给宇宙带了一个新宇宙,因为我带来了宇宙本身。」关键是那个未被言明的「宇宙」:我并非带来了一个新宇宙,而是揭示了宇宙本身即在此刻此地。这个「宇宙」,是「存在」的全部。就像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在每一次「清空自我」中完成灵魂的重新创作。于是「我将宇宙随身携带」便不再仅是诗句,而成为一种深刻的认知觉醒:当EGO与FLOW被恰当地安放,HERE与NOW便成为承载整个宇宙的容器。
意义坐标的重建,其精髓正在于此。在技术的浪尖,在涌动的场景,于当下此地,体认并携带我们身处的整个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