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录:
明确智元机器人定义、梳理概念体系及界定市场范畴,仍需解决诸多有待厘清的问题。灵渠OS不会走安卓、鸿蒙那样的路径,需要一套全新的逻辑,具身智能的逻辑来定义自己的生态方向。是“陪伴”还是“伙伴”,怎样更好地实现从自动化到自主化的跨越,在生态建设上怎样形成真正意义上可持续的商业闭环,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
发言内容:
首先,该如何定义智元机器人,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市场?包括开源和闭源的路径选择。今天的讨论涉及多个关键概念 —— 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物理AI、空间智能、世界模型,要厘清这些概念,正本清源是前提。包括在去年我跟一些专家讨论,人形机器人到底需不需要向类人这个方向发展,是需要强调上肢的灵活性,包括手眼脑的协调性,还是强调立足行走,这个过程里有很多问题和课题亟待梳理。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智元机器人也经历了场景切入的进化与变化。我在不久前的年度演讲基于若干全球案例研究分享了我们团队的认知:在软硬件一体化已成共识的表象下,人形机器人的「DeepSeek 时刻」依然朦胧。核心是Agent对真实生产力的重塑与效率的规模化迭代,仍处于深潜阶段,需要深入场景最佳实践,以颠覆旧有范式。
其次,今天做灵渠OS,怎么去理解这个生态?智元的专家在分享中提到的产品分层性,例如一脑多形。大脑它有多种形态,可能有一个层次是智元器人在做,第二个层次可能是其他企业也在做自己的知识图谱和Plus。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方向,这个方向里面,对智元而言,更希望在训练场景的持续优化中,同步完成产品算法的迭代升级。所以在数据、模型、本体、场景这样的闭环中,此前提及的八个场景其实是不够的,还会有很多非常局部的应用和特定的服务场景。灵渠OS不会走安卓、鸿蒙那样的路径,需要一套全新的逻辑——具身智能的逻辑来定义自己的生态方向。在这种生态里面可能就聚焦在零售和商业服务领域,但这并非简单的“替代”问题,而是瞄准了一个规模达数万亿的大市场。
最后,是“陪伴”还是“伙伴”?我们常说要从“工具”向“陪伴”演进,而实际上,“陪伴”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而“伙伴”或许也属于这类重要的生产力范畴。真正的智能,不是让人适应机器,而是让机器隐入生活,成为你可以依靠的伙伴,才无愧于各类生活场景的情绪陪伴,才是我们和具身智能应该有的默契。还有就是怎样更好地实现从自动化到自主化的跨越?目前来看自动化的权重依然更高,能否在真正意义上推动更多自主化落地,形成可支撑实时算法、决策与执行的能力。最后是生态建设,能不能真正意义上形成开发者友好。过去见过太多OS和宏大叙事,但为什么到最后都没有真正意义上成为可持续的商业闭环,这里面还牵扯到大量新的伦理、治理问题和生态方向的问题需要形成“问题清单”。